已经和群亲们一起共读完佟彤的两本书了,最近读的部分,我看到她反复提到夏天能吃的生脉饮。再过段时间,也到夏天了。不妨,现在了解一下这个已经历经1300年考验的古代名方。
生脉饮源自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。其中有这样的论述:“脉为血之道,得气则充,失气则弱。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,脉气以复,故名生脉饮。”
何以生脉?从这个注释来看,生脉饮为补气药,而中医说的“脉”不是西医说的静脉,至少不仅仅是静脉,而是一个没有实体的气血巡行之道。气血气血,意指除了靠血液来充盈,还一定要有气。这样的血才不是死血,也不是能够通过静脉输液把体液补足就可以的,而是要有功能的血。
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脑血栓的病人,因血压低导致血栓,脸上皮肤贴在肌肉上耳朵边褶皱增多,通过静脉输入生脉饮后,人的精神状态立刻能得到改变。这样的补气,我理解的是像吹气球一样,吹进气之后,这气球也就不再发瘪,而是充盈起来。这生脉饮,能使人体的功能提高,特别是心肺功能提高,使脉气恢复,而不只是使静脉机械性地被液体充满。
了解了生脉饮的作用,我们再看看生脉饮这一名方的组成、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。
图片
在查询这些资料时,我发现佟彤说的生脉饮和罗大伦说的生脉饮略有区别。佟彤的解读源自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,而罗大伦说到的则是源自李东垣的《脾胃论》。组方上也略有区别,前者直接写了三味药,后者常用人参和麦冬两味药,但也提到,夏天服用生脉饮时,会加入五味子。
罗大伦举了乾隆皇帝服用生脉饮的案例来说其作用。乾隆皇帝从40多岁开始,每天吃一钱(3克)的人参,活到89岁,就吃到89岁。除此之外,同时会配上一钱麦冬,偶尔加五味子。这么吃不上火。罗大伦也在用,他觉得每天讲课耗气,会把人参和麦冬打成粉末,按1: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,随身携带,每天用人参3克和麦冬3克泡水喝,气血双补,滋阴清热。
这个方法很简便,我想我也可以用起来。入夏之后,再加入五味子。
因人参食用不适合阴虎或气阴双虚的人,佟彤给出了一个自制生脉饮的方子。她指出,如果热象很明显,比如舌头很红很瘦,最好吃自制的生脉饮,就是用西洋参、麦冬、五味子各10克,自己煎汤喝。用西洋参代替中成药里的人参,因为西洋参性质平和,能兼顾气阴双方,甚至可以清虚火,即便在夏天也适合用。西洋参也可以单独吃,虽然没有敛汗作用,但仍旧可以补气阴。
药店里常见的西洋参是片状,可以很方便地直接用开水冲泡,像喝茶一样喝到水中没有参的味道了把参片嚼碎吃掉。如果是整参,比较麻烦,最好隔水蒸制:放在小碗中,用水没过,再将碗放在蒸锅中,在锅中加水,蒸至西洋参质地变软,之后喝掉参水,再用开水再次冲泡,待水中没有参味之后,嚼服参身。
要特别注意的是,要想西洋参的药效保存得好,无论是冲泡还是蒸,放参的碗或杯最好都用盖子盖上,避免参的成分随蒸汽挥发。我突然想起我之前蒸制的玉灵膏,当时蒸时都没有盖上,是不是也让西洋参的药效打折扣了呢?
如果用太子参来代替人参,那就需要加大剂量。太子参就是西洋参的“山寨版”,虽然可以益气生津,阴阳都兼顾,但整体力量肯定比西洋参弱,价格也便宜。可以是太子参30克、麦冬15克、五味子10克。配制成液体是为了吸收快。常规是一天两次到三次,每次一支,饭前服用。如果这个人虚得明显,可以适当加量,每次可以加到两支。
服用生脉饮时,还需注意不与萝卜一起吃,或尽量少吃萝卜。中医有“萝卜反人参”的说法,因为萝卜是破气消滞的,而需要吃人参的人一般都是气虚。正常人吃起来没什么的萝卜,气虚的人吃了却可以克住他们原本已经很虚弱的元气,为此才不让萝卜与人参同时吃,不是有什么化学反应,而是消除了人参的补益之气。
对于气虚体质、容易出汗、容易疲劳、有气无力的人,除了服用生脉饮,还可以考虑之前解读过的玉屏风散。生脉饮是用于被炎热的夏天或者劳作之类消耗气血之后,对身体的补充的;玉屏风口服液适合在立秋之前开始吃,因为秋天之后,人体的毛孔要逐渐关闭以防止寒邪的侵袭,这个时候再挡上一道“屏风”就更安全了。
春夏宜养阳。夏天时,气血很容易被炎热消耗,因此夏天的补养非常重要,而生脉饮是唯一一个可以,而且也应该是在夏天吃的补药。特别是气虚体质的人,这种人不仅夏天爱出汗,而且冬天还怕风,也特别容易感冒,种种征象都是因为气虚不能固护体表造成的。
佟彤还提到与生脉饮作用类似的两种中成药:四君子丸与补中益气丸。四君子汤之前分析过,点击链接可复习一下。但它的作用更侧重于补脾气,适合气虚,有气无力、消化很差的人群,问题多集中在脾胃上,是个慢功夫。而生脉饮主要针对的是心肺气虚,能改善心功能的不足,比四君子丸作用更直接,力量更集中,更适合在急救时用。补中益气丸是从名方“补中益气汤”演变过来,作用类似四君子丸,又比四君子丸更针对脾胃的具体问题,也属于慢工,没有直接补心气的生脉饮那样起效快。找时间再解读补中益气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